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
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据了解,国际上很多知名的研究团队都在研究‘抗抑郁领域的新贵’***的抗病机理。经过近4年的研究,胡海岚团队终于攻破了这个难题。”浙大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晓明表示,“基础科学的研究是为了推动临床医学的进步。此次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为寻找新型抗抑郁药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转化效应以及临床运用前景不可估量。”
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为:桑康宁博士、杨艳博士、胡海岚教授、董一言、崔一卉博士和倪哲一 |
破解神秘的快速抗抑郁分子
抑郁症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浙大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院士介绍,现代社会,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患病人群约有12%-15%,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额每年以百亿美金计。“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经历负面情绪的影响。因此,抑郁症对于国民的身心影响非常巨大。”
而此次胡海岚团队的发现意义重大,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揭示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对于如何使用新疗法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认知。
近日,胡海岚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此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两篇文章中,至少三个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突破:第一,首次揭示了抑郁症的形成和大脑中的一个反奖赏中心——缰核的簇状放电方式密切相关,并提出了全新的快速抗抑郁机制,即通过阻断簇状放电从而释放对奖赏中心的抑制;第二,针对阻断簇状放电的思路,为开发新型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第三,首次发现胶质细胞调解神经元放电方式的特殊结构——功能关系。
公开数据显示,国际顶尖的《自然》杂志的平均拒稿率为93%,且每期只有两三篇科研长文得以发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胡海岚教授团队能够在同一期连续发表两篇长文来介绍科研成果,被《自然》杂志中国区科学总监印格致(Ed Gerstner)评价为“非常罕见,令人印象深刻”。